当前位置: 首页 > 化工词典 G> 钆

产品名称:
CAS Registry Number: 7440-54-2
EINECS: 231-162-2  
别名: 钆棒;钆;
分子结构:
分子式: Gd
分子量: 157.25
密度:  7.886 g/mL at 25 °C(lit.)
沸点:  3273 °C(lit.)
熔点:  1313 °C(lit.)
闪点:  3266°C
风险术语:  S24/25:Avoidcontactwithskinandeyes.;
安全声明:  S24/25;
危险品标志:  Xi:Irritant;

其他产品

钆相关信息

基本信息

字体信息

  钆 拼音:gá 繁体字:?
钆

部首:钅,部外笔画:1,总笔画:6 ; 繁体部首:金,部外笔画:1,总笔画:9
  五笔86&98:QNN 仓颉:XCU 
  笔顺编号:311155 四角号码:82710 UniCode:CJK 统一汉字 U+9486

基本字义

  ● 钆
  (钆)
  gáㄍㄚ?
  ◎ 一种金属元素,稀土金属。它的氟化物和硫化物都带淡红色。用于微波技术、彩色电视机的荧光粉、原子能工业及配制特种合金。
  汉英互译
  ◎ 钆
  gadolinium
氧化钆

氧化钆

English
  ◎ gadolinium

元素简介

  钆为银白色金属,有延展性,熔点1313°C,沸点3266°C,密度7.9004克/厘米³。钆在室温下有磁性。
金属钆

金属钆

钆在干燥空气中比较稳定,在湿空气中失去光泽;能与水缓慢反应;溶于酸形成相应的盐。钆有最高的热中子俘获面,可用作反应堆控制材料和防护材料;用钆盐经磁化制冷可获得接近绝对零度的超低温。1880年,瑞士的马里格纳克(G.de Marignac)将“钐”分离成两个元素,其中一个由索里特证实是钐元素,另一个元素得到波依斯包德莱的研究确认,1886年,马里格纳克为了纪念钇元素的发现者,研究稀土的先驱荷兰化学家加多林(Gado Linium),将这个新元素命名为钆。钆在现代技革新中将起重要作用。[1]
  CAS号:7440-54-2[2]

相关性质

  元素名称:钆
  元素在太阳中的含量:(ppm):0.002
  元素在海水中的含量:(ppm):太平洋表面 0.0000006
  地壳中含量:(ppm):7.7
  元素原子量:157.3
  氧化态:
  Main Gd+2, Gd+3
  Other
金属钆

金属钆

晶体结构:晶胞为六方晶胞。
  晶胞参数:
  a = 363.6 pm
  b = 363.6 pm
  c = 578.26 pm
  α = 90°
  β = 90°
  γ = 120° 维氏硬度:570MPa
  声音在其中的传播速率:(m/S) 2680
钆铁合金

钆铁合金

电离能 (kJ /mol)
  M - M+ 592.5
  M+ - M2+ 1167
  M2+ - M3+ 1990
  M3+ - M4+ 4250
  相对原子质量:157.25
  常见化合价: +3
  电负性: 1.2
  外围电子层排布:4f7 5d1 6s2
  核外电子排布: 2,8,18,25,9,2
  核电荷数:64
  晶体类型:密排六方
  同位素及放射线: Gd-148[75y] Gd-150[1800000y] Gd-152(放 α[1.1E11y]) Gd-154 Gd-155 Gd-156 Gd-157 *Gd-158 Gd-159[18.6h] Gd-160 Gd-162[8.4m]
  元素周期表的位置:64
  电子层分布情况: 2-8-16-25-9-2
  电子层:K-L-M-N-O-P
  电子亲合和能: 0 KJ?mol-1
  第一电离能: 594 KJ?mol-1
  第二电离能: 1170 KJ?mol-1
  第三电离能: 0 KJ?mol-1
  单质密度: 7.895 g/cm3
  单质熔点: 1311.0 ℃
  单质沸点: 3233.0 ℃
  原子半径: 2.54 埃
  离子半径: 1.05(+3) 埃
  共价半径: 1.61 埃
  体积弹性模量:Gpa:37.9
  原子化焓:kJ /mol @25℃:352
  热容:J /(mol? K):37.03
  导电性:10^6/(cm ?Ω ):0.00736
  导热系数:W/(m?K):10.6
  熔化热:(千焦/摩尔):10.050
  汽化热:(千焦/摩尔) :359.40
  元素在宇宙中的含量:(ppm):0.002
  原子体积:(立方厘米/摩尔) :19.9

发现

  发现人:马里纳克(C.G.Marignac)
  发现年代:1880年
  发现过程:1880年,马里纳克(C.G.Marignac)发现。
  自莫桑德尔先后发现镧、铒和铽以后,各国化学家特别注意从已发现的稀土元素去分离新的元素。在发现钐后的第2年,1880年瑞士科学家马里纳克发现了两个新元素并分别命名为gamma alpha和gamma beta。后来证实gamma beta和钐是同一元素。1886年布瓦博德朗制得纯净的gamma alpha,并确定它是一种新元素。命名为gadolinium,元素符号Gd。这是为了纪念芬兰矿物学家加多林(J.Gadonlin)。 钆、钐、镨、钕都是从当时被认为是一种稀土元素的didymium中分离出来的。由于它们的发现,didymium不再被保留。而正是它们的发现打开了发现稀土元素的第三道大门,是发现稀土元素的第三阶段。但这仅是完成了第三阶段的一半工作。确切的将应该是打开了铈的大门或完成了铈的分离,另一半就将是打开钇的大门或是完成钇的分离。[3]

来源及用途

  元素来源:钆,源自硅铍钆矿石。可由氟化钆GdF3?2H2O用钙还原而制得。
  元素用途:常用作原子反应堆中吸收中子的材料。也用于微波技术、彩色电视机的荧光粉。
  在潮湿的空气中变晦暗。溶于酸,不溶于水。氧化物为白色粉状。盐类无色。有良好的超导电性能、高磁矩及室温居里点等特殊性能。钆有以下同位素:152Gd、154Gd~158Gd、160Gd。

资源

  目前世界上已知的稀土矿物及含有稀土元素的矿物有250多种,稀土元素含量较高的矿物有60多种,有工业价值的不到10种。中国稀土资源极其丰富,其特点可概括为:储量大、品种全、有价值的元素含量高、分布广。中国稀土的工业储量(按氧化物计)是国外稀土工业储量的2.2倍。国外稀土资源集中在美国、印度、巴西、澳大利亚和苏联等国,工业储量(按氧化物计)为701.11万吨。

用途

  稀土金属及其合金在炼钢中起脱氧脱硫作用,能使两者的含量降低到0.001%以下,并改变夹杂物的形态,细化晶粒,从而改善钢的加工性能,提高强度、韧性、耐腐蚀性和抗氧化性等。稀土金属及其合金用于制造球墨铸铁、高强灰铸铁和蠕墨铸铁,能改变铸铁中石墨的形态,改善铸造工艺,提高铸铁的机械性能。在青铜和黄铜冶炼中添加少量的稀土金属能提高合金的强度、延伸率、耐热性和导电性。
  在铸造铝硅合金中添加1%-1.5%的稀土金属,可以提高高温强度。在铝合金导线中添加稀土金属,能提高抗张强度和耐腐蚀性。Fe-Cr-Al电热合金中添加0.3%的稀土金属,能提高抗氧化能力,增加电阻率和高温强度。在钛及其合金中添加稀土金属能细化晶粒,降低蠕变率,改善高温抗腐蚀性能。用铈族混合稀土氯化物和富镧稀土氯化物制备的微球分子筛,用于石油催化裂化过程。稀土金属和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催化剂用于氧化净化,能使一氧化碳和碳氢化物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。镨钕环烷―烷基铝―氯化烷基铝三元体系催化剂用于合成橡胶。
  稀土抛光粉用于各种玻璃器件的抛光。单一的高纯稀土氧化物用于合成各种荧光体,如彩色电视红色荧光粉、投影电视白色荧光粉等荧光材料。稀土金属碘化物用于制造金属卤素灯,代替碳精棒电弧灯作照明光源。用稀土金属制备的稀土―钴硬磁合金,具有高剩磁、高矫顽力的优点。钇铁石榴石铁氧体是用高纯Y2O3和氧化铁制成单晶或多晶的铁磁材料。它们用于微波器件。高纯Gd2O3用于制备钇镓石榴石,它的单晶用作磁泡的基片。金属镧和镍制成的LaNi5贮氢材料,吸氢和放氢速度快,每摩尔LaNi5可贮存6.5―6.7摩尔氢。在原子能工业中,利用铕和钆的同位素的中子吸收截面大的特性,作轻水堆和快中子增殖堆的控制棒和中子吸收剂。稀土元素作为微量化肥,对农作物有增产效果。打火石是稀土发火合金的传统用途,目前仍是铈组稀土金属的重要用途。

氧化钆

  元素类型:金属
  发现人:马里纳克(C.G.Marignac)
  发现年代:1880年
  发现过程:1880年,马里纳克(C.G.Marignac)发现。
  元素描述:在潮湿的空气中变晦暗。溶于酸,不溶于水。氧化物为白色粉状。盐类无色。有良好的超导电性能、高磁矩及室温居里点等特殊性能。钆有以下同位素:152Gd、154Gd~158Gd、160Gd。
  元素来源:钆,源自硅铍钆矿石。可由氟化钆GdF3?2H2O用钙还原而制得。
  元素用途:常用作原子反应堆中吸收中子的材料。也用于微波技术、彩色电视机的荧光粉。

水化钆二酰胺

  【药理作用】 同钆喷葡胺。
  【药代动力】 体内过程与钆喷葡胺相似。经静脉给药后,迅速分布于细胞外液,然后于肾脏浓缩,以原形排出;有少量分泌于胃肠道,随粪便排出,本品器官残留量高于钆喷葡胺,可能与其较高亲脂性有关。
  【适应症】 MRI造影剂,用途同钆喷葡胺。
  【用法用量】 静脉注射,0.lmmol/kg。注射后立即行增强扫描。
  【不良反应】 参见"钆喷葡胺"。
  【规格】 注射剂:20ml(0.5mol/L)。